【讲座回顾】云南大学郭台辉教授主讲“问题意识与学科属性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26

2025年5月23日上午,由公管学院主办的西湖论坛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在D520顺利举行。云南大学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郭台辉教授应邀出席,并作了题为“问题意识与学科属性”的精彩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公管学院谢岳教授主持,数十名师生共同参与。

 

讲座伊始,郭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:“什么是问题意识?”他指出,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,也是贯穿研究过程的核心。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领研究的方向,而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则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郭教授进一步指出,问题意识应该有学科属性,但又不能完全受限于学科的框架。他通过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对学术界的观察,深入探讨了问题意识与学科属性之间的关系。

 

接着,郭教授指出“谁关心是个大问题。他引入了“验房师与建造师”的比喻,阐述了学术训练中的两个关键角色。他提到,验房师(读者)阅读文献的过程就像是房屋验收,需要具备品鉴、挑剔与批评的眼光。而建造师(研究者则像是房屋的建造师,需要关注研究的结构框架与论证过程。郭教授强调,在学术训练阶段,不应过于强调原创性,而是要注重学习知识生产的流程规范性。

进而,郭教授指出,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是孤立的个体化知识生产,而是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对话过程。我们的研究必须锁定读者群体,只有关心与读者共处的环境及地基,并为读者答疑解惑,才能得到读者的“关心”。他通过具体的案例,阐述了“谁关心”的问题需要关心三方面:前人成果:问题是否已被研究?为何需要继续研究?目标群体:研究能否引起特定群体的关注?基本判断:是否要追逐热点,还是另辟蹊径?他引用安德森在《椰壳碗外的人生》中的观点,指出学术研究需要冒险精神,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,才能真正回应社会需求。

 

   后,教授指出了学术与社会的对接机制。郭教授提出三种“关心”的路径共情发现长期困扰公众的社会难题;真情:揭示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真相;长情:挖掘行动者的生活智慧与经验。他强调,学术问题(puzzling question)与社会问题(troubling problem)需要明确区分,但二者又应通过研究实现对接。真正的研究应当以“why”开头,以“because”收尾,通过学术探索回应社会现实。

 

 

 

 

讲座中,郭教授以“追风”“等风”“成为风”为喻,呼吁学者们不仅追随热点,更要勇于引领方向。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回应,而这需要打破学科壁垒,回归生活世界的本真。

最后,互动交流环节,郭教授针对在场师生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,与参会师生共同讨论了“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”“如何在研究中平衡问题意识与学科属性”等相关问题。现场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,深化了大家对“问题意识如何驱动研究创新”与“学科框架如何服务于真实问题”的辩证思考。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